《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青少年连环杀手艾德蒙·其普的犯罪学分析

 
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一、案情简介 犯罪人艾德蒙·其普在未成年时期杀死自己的外祖父母,后从精神病院假释,进入加州高速公路局工作。1972 ~1973 年间连续杀害五名女大学生,杀人伴随肢解和奸尸,手法残忍至极。其作案手段为假扮警察,开着“警车”,在公路上寻找试图搭便车的女大学生,然后通过枪支威胁,将女生带入偏僻处,通过刀刺、勒杀等方式杀死她们,再带回自己的领地,割下头颅,强奸无头尸体,最后肢解。 1973 年4 月21 日,艾德蒙在凌晨五点,趁母亲熟睡之际,用一把斧头砍死母亲,一刀割了她的喉咙,奸尸,将母亲的头颅放在床边躺了一天。随后,为了不引起每周来家中做客的母亲好友发现,他邀请其来到他家并将其杀害。至此,他的连环杀人画下句号,于1973 年4 月24 日自首。 1974 年6 月,艾德蒙被执行精神病鉴定,结果显示其精神不属于正常范畴,圣克鲁兹法庭判决终身监禁。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案情细节,笔者阅读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罗伯特·K·雷斯勒的著作《疑嫌画像——FBI 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有参考。 二、犯罪原因分析 所谓犯罪原因,是指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1]从微观层面来说,犯罪是一种个体行为,从宏观层面来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社会现象,都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当我们把犯罪看作个体行为时,就要考虑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当我们把犯罪看作社会现象时,就要考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本文基于单个案例研究,将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犯罪原因。 (一)内因:生理原因 艾德蒙·其普身高六英尺九英寸,体重达三百磅,和一般人相比,简直是庞然大物。巨型体格一直是艾德蒙的童年困扰。因为块头比同龄人大,而和他体形差不多的人,又比他成熟,所以,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庞大的体形让艾德蒙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他一直是处男。而当他步入青春期,应该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他因为杀害了外祖父母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四年,正常的性行为被扼杀,在心理学上称为“早期停止性行为的成熟”。[2]从精神病院假释出来后,艾德蒙开始阅读黄色书刊和侦探小说,弥补青春期性的缺失,可是,性欲产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暴力的幻想,但是他没有将这种幻想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一旦泄露,他将重回精神病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暴力的幻想愈发强烈,直到他犯下连环杀人案的第一起命案。 (二)外因: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3]艾德蒙的犯罪,与其家庭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首先,他的家庭结构不够完整。艾德蒙的父母感情不好,在他少年时离婚,母亲在不久后再婚,又再次离婚,曾经在“五年内换了六个男人”[4],这种不稳定的夫妻关系,会造成家庭关系的冷漠、压抑、道德感丧失,影响了少年艾德蒙人格的形成。 其次,专横粗暴的家庭教育。艾德蒙的母亲是加州大学的政治系老师,也是学校管理人员,在家中习惯了统治和惩罚,她给艾德蒙制定了条条框框的规则,动辄责骂。虽然母亲在学校的风评很好,但回到家,她不仅酗酒,还把工作中的挫折感全部发泄在艾德蒙身上。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粗暴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刺激,形成了孤僻、冷漠、固执的个性,产生了敌视他人的社会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5] 此外,母亲对艾德蒙和他的姊妹们区别对待,影响了艾德蒙个性的发展。艾德蒙的母亲对他极其严苛,认为他是自己问题的根源,总能让她想起她那该死的前夫,因此在精神上虐待他,他的几个姊妹却恃宠而骄。在艾德蒙十岁的时候,母亲要求他搬到地下室居住,理由是他已经长大,与家中姊妹同床不方便,且有碍妹妹的心理健康。这可以说是艾德蒙第一次接受到与“性”有关的信息,母亲的说辞暗示了,大块头的他,会给家中女眷带来性方面的威胁。孩子对父母不公平待遇的迹象很敏感,因为孩子会期待父母对自己的投资。达尔文主义认为:“人们会期望系统的体验,特别是发生在亲人中间的体验,这对个性的发展比那些特别事件的影响更为重要。”[6]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未必能辨别自己得到的爱与别人家的小孩得到的爱孰多孰少,但是一旦将环境限制在一个家庭内部的话,他们就能敏感地感知到自己和兄弟姊妹谁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这也意味着谁将得到父母更多的投资,这种认知,是造成孩子痛苦甚至憎恨的又一大来源。 三、犯罪心理分析 上文分析了艾德蒙的犯罪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此为内因,包括体形的自卑、性的缺失)以及家庭原因(此为外因,包括残缺的家庭结构、专横粗暴的家庭教育、母亲不公平对待造成的创伤)。下面,笔者想从心理层面分析艾德蒙的犯罪行为。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也称变态人格、人格异常,是变态心理的一种。[7]人格障碍一般不伴随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即人格障碍发生时意识是清晰的,智力是正常的,但是道德、情感、理智等偏离了正常。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不稳定、自制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可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怪癖型、依赖型九种类型。[8]其中,自少儿时期就出现品行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对人冷酷无情,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艾德蒙就是典型之一。 1.童年缺少关爱,造成社交障碍 上文提到,艾德蒙的童年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母亲多次再婚,对他十分严苛,外祖父母、学校里的同龄人都疏远他,他一直属于被丢弃、被孤立的状态,野蛮生长,这造成了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社交障碍。越是缺爱的人,越容易做出出格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即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 2.缺乏正确的管束 从FBI 探员与艾德蒙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艾德蒙是一个聪明且善于伪装的人。他十五岁杀害了外祖父母被送进精神病院,为了出院,他压抑自己的暴力幻想,背诵标准答案,通过了十几次心理测验。从精神病院出院后,他被法院判给母亲管束,与母亲同住,母亲一方面向司法体系施压,要求清除他的不良记录,一边咒骂他,继续精神虐待。二十三岁那年,他甚至在几天前刚刚杀死一个亚裔女孩的情况下,通过了两位心理医生的测试,医生对他的评价是“看不出任何理由认定他是个对自己或其他社会成员会产生危险的人”以及“在情绪、工作及运动方面功能完全正常”,并帮助他注销了过去的不良记录。[9]缺乏正确且必要的管束,导致艾德蒙身上同情、责任、羞耻感等社会因素缺失,投射到社会中,最终变成了对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蔑视。 (二)自我退化与强化 艾德蒙少年时期曾被母亲送去外祖父母那里居住,然后置之不管。艾德蒙的继父是枪支火器方面的专家,艾德蒙从继父处学到了用武器猎杀小动物的技巧,并在外祖母的农场开始杀戮实践,这种实践渐渐演变成虐杀小动物。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认为,在心理学上,虐待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10]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使用武器狩猎动物,是出于一种原始的生存本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分工,狩猎不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这只是文明的诞生压抑住了原始的心理倾向。张蔚认为,当人们受到挫折或者是生活环境产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心理发展受阻,心理会固化或者是倒退,出现返祖行为。观察艾德蒙的少年时期不难发现,他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多次剧变,他曾被母亲赶去地下室生活,父母离婚,他又被丢弃到外祖父母家,因为硕大的体形所以没有朋友,亲人也将他视为怪物,这些挫折和剧变使得艾德蒙的心理发展受阻,文明的心理建设退化为原始的快感追寻,这是一种自我退化的表现。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与骄傲最为接近。”用自大来掩饰自卑,用自傲来掩饰无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艾德蒙留下的资料来看,他是一个固执己见、自我感觉,甚至有些自负的人。在他第一次接受FBI 探员罗伯特的访谈时,他表现得非常主动。他曾阅读过很多侦探小说以及FBI 专业书籍,熟悉心理异常者的分类,但是当罗伯特要求他自我评估所属的类别时,艾德蒙表示自己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他想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根据罗伯特的叙述,艾德蒙表示自己简直就是个“走在时代尖端的心理学者,连那些访谈他、替他著述‘立传’的心理学家都不如他。”[11]艾德蒙的固执体现在,他坚持认为自己的罪行源出于对母亲的敌视,即使在母亲死后,他的这种“困扰”依然存在。可见,自我退化的同时,艾德蒙也在寻求一种自我强化。虐杀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是最初级的自我强化,虐杀的时候,他不仅能收获快感,还能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笔者认为,自我强化是一个不断上升积累的过程,每虐杀一次动物,快感和满足感就多一分,自我强化的心理需求也会升级,而当虐杀动物的快感无法满足不断上升的心理需求时,虐杀行为就会升级为虐杀人类。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我强化、彰显能力的渠道有很多,童年时被嘲笑过瘦弱的孩子通过健身证明自己,小时候成绩不好的人奋发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少时贫穷的人努力工作逆袭为人生赢家……艾德蒙自我强化的方式是异常的,反社会的,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是能力和方式的双重缺失。 (三)代偿报复 1.动物:负面情绪发泄目标转移 上文说过,艾德蒙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强烈控制欲和惩罚欲的人,她施加在艾德蒙身上的每一次责罚,都加剧了艾德蒙的不满,但当时身为青少年的他,依然在母亲的保护和管束之下,尤其是从精神病院假释出来后,为了回归生活,他不得不表现得像个正常人一样与母亲相处,这促成了目标的转移,艾德蒙选择向小动物身上发泄不满的情绪。 2.年轻女性:出于报复心理 艾德蒙的连环杀人一共五起,共杀死七人,均为女性,除了最后两案杀死了母亲和母亲的好友,其余五名死者都是19 岁至23 岁的年轻女性,且四名来自加州大学,即他母亲任教的学校。艾德蒙选择年轻女性下手,这并不符合典型的代偿杀戮心理,因为受害者与代偿主体没有外在的相似性。按照典型的代偿机制,艾德蒙应该寻找和母亲外在相似度高的受害者。比如电锯杀人狂原型爱德华·盖恩,他出于对母亲的另类崇拜心理,选择的受害者都是和母亲外形、年龄、性格相似的女性。而艾德蒙杀害的,多数是母亲所在学校的学生,对于一位在学校饱受尊重的老师来说,杀死她的学生,远比杀死一个与她相似的陌生人更能让她痛苦。因此,笔者认为艾德蒙的代偿心理更倾向于是对代偿主体的一种报复,而不仅仅是宣泄,是一种特殊的代偿心理。 此外,如果研究一下艾德蒙的杀人手法可以发现,几乎每一起都有奸尸、割喉、头颅肢解的行为。笔者认为,奸尸的行为,应该与艾德蒙少年时期因为“性威胁”被母亲关进地下室有关;割喉和头颅肢解,则表现出一种心理:艾德蒙希望母亲闭嘴,停止对他的辱骂和精神虐待。 (四)性心理障碍 所谓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性倒错,是指在寻求性满足对象和性满足方式上与常人有异,且违反基本的道德准则。[12]上文已经分析过,艾德蒙在青春期因为体形和精神病院的经历,错过了正常的和女性接触的机会,因此,他的性心理发育也不健全。少年时期母亲和姊妹对他的防范,是一个引子,而母亲对他经常性地抱怨“全都是因为有你这个杀人犯儿子,害得老娘在五年内连换了六个男人,你这天杀的!谁敢和一个杀人犯的母亲在一起!”则是火上浇油,加剧了艾德蒙的性心理障碍。 从他的作案经过可以发现,艾德蒙喜欢强奸无头尸体,并肢解、收藏头颅,具有恋尸癖的特征。此外,他的犯罪是有预谋、有选择的,他的选择对象一般是“嬉皮”型的经常流浪的女生,并且有着较为固定的杀人模式,手段残忍,对犯罪过程能够清楚地陈述。这些都符合犯罪心理学上的性变态者犯罪特点。 四、结语 艾德蒙·其普是犯罪学界关注较多的异常杀人者,他自15 岁杀死外祖父母,成年后再次犯下连环杀人案,手段残忍,直到最终弑母,结束了他的代偿杀戮。分析其犯罪原因,可分为生理原因(内因)和家庭原因(外因),母亲对他的负面影响伴随了整个犯罪生涯,也是导致其人格障碍的重要推手。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看,童年缺少关爱造成社交障碍,以及缺乏正确的管束,导致艾德蒙产生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虐待小动物的行为体现了他在自我退化与自我强化之间混乱不清;以报复为目的的特殊代偿机制使其从动物和年轻女性身上获得不同的满足感;“早期停止性行为的成熟”导致性心理障碍……总的来说,艾德蒙身上同时具备了多种犯罪心理,他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犯罪心理学知识,留下了较多访谈资料,因此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和犯罪学意义。 [1]许章润:犯罪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35. [2][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9. [3]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2. [4][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8. [5]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2. [6][美]弗兰克·J.萨洛韦:天生反叛[M].曹精华,何宇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03. [7]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316. [8]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317-321. [9][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42-243. [10]张蔚: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89. [11][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6. [12]杨波,张卓:犯罪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67. 一、案情简介犯罪人艾德蒙·其普在未成年时期杀死自己的外祖父母,后从精神病院假释,进入加州高速公路局工作。1972 ~1973 年间连续杀害五名女大学生,杀人伴随肢解和奸尸,手法残忍至极。其作案手段为假扮警察,开着“警车”,在公路上寻找试图搭便车的女大学生,然后通过枪支威胁,将女生带入偏僻处,通过刀刺、勒杀等方式杀死她们,再带回自己的领地,割下头颅,强奸无头尸体,最后肢解。1973 年4 月21 日,艾德蒙在凌晨五点,趁母亲熟睡之际,用一把斧头砍死母亲,一刀割了她的喉咙,奸尸,将母亲的头颅放在床边躺了一天。随后,为了不引起每周来家中做客的母亲好友发现,他邀请其来到他家并将其杀害。至此,他的连环杀人画下句号,于1973 年4 月24 日自首。1974 年6 月,艾德蒙被执行精神病鉴定,结果显示其精神不属于正常范畴,圣克鲁兹法庭判决终身监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案情细节,笔者阅读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罗伯特·K·雷斯勒的著作《疑嫌画像——FBI 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有参考。二、犯罪原因分析所谓犯罪原因,是指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1]从微观层面来说,犯罪是一种个体行为,从宏观层面来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社会现象,都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当我们把犯罪看作个体行为时,就要考虑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当我们把犯罪看作社会现象时,就要考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本文基于单个案例研究,将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犯罪原因。(一)内因:生理原因艾德蒙·其普身高六英尺九英寸,体重达三百磅,和一般人相比,简直是庞然大物。巨型体格一直是艾德蒙的童年困扰。因为块头比同龄人大,而和他体形差不多的人,又比他成熟,所以,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庞大的体形让艾德蒙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他一直是处男。而当他步入青春期,应该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他因为杀害了外祖父母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四年,正常的性行为被扼杀,在心理学上称为“早期停止性行为的成熟”。[2]从精神病院假释出来后,艾德蒙开始阅读黄色书刊和侦探小说,弥补青春期性的缺失,可是,性欲产生的同时,也出现了暴力的幻想,但是他没有将这种幻想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一旦泄露,他将重回精神病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暴力的幻想愈发强烈,直到他犯下连环杀人案的第一起命案。(二)外因:家庭原因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3]艾德蒙的犯罪,与其家庭环境有着重要关系。首先,他的家庭结构不够完整。艾德蒙的父母感情不好,在他少年时离婚,母亲在不久后再婚,又再次离婚,曾经在“五年内换了六个男人”[4],这种不稳定的夫妻关系,会造成家庭关系的冷漠、压抑、道德感丧失,影响了少年艾德蒙人格的形成。其次,专横粗暴的家庭教育。艾德蒙的母亲是加州大学的政治系老师,也是学校管理人员,在家中习惯了统治和惩罚,她给艾德蒙制定了条条框框的规则,动辄责骂。虽然母亲在学校的风评很好,但回到家,她不仅酗酒,还把工作中的挫折感全部发泄在艾德蒙身上。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粗暴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刺激,形成了孤僻、冷漠、固执的个性,产生了敌视他人的社会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5]此外,母亲对艾德蒙和他的姊妹们区别对待,影响了艾德蒙个性的发展。艾德蒙的母亲对他极其严苛,认为他是自己问题的根源,总能让她想起她那该死的前夫,因此在精神上虐待他,他的几个姊妹却恃宠而骄。在艾德蒙十岁的时候,母亲要求他搬到地下室居住,理由是他已经长大,与家中姊妹同床不方便,且有碍妹妹的心理健康。这可以说是艾德蒙第一次接受到与“性”有关的信息,母亲的说辞暗示了,大块头的他,会给家中女眷带来性方面的威胁。孩子对父母不公平待遇的迹象很敏感,因为孩子会期待父母对自己的投资。达尔文主义认为:“人们会期望系统的体验,特别是发生在亲人中间的体验,这对个性的发展比那些特别事件的影响更为重要。”[6]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未必能辨别自己得到的爱与别人家的小孩得到的爱孰多孰少,但是一旦将环境限制在一个家庭内部的话,他们就能敏感地感知到自己和兄弟姊妹谁能得到父母更多的爱,这也意味着谁将得到父母更多的投资,这种认知,是造成孩子痛苦甚至憎恨的又一大来源。三、犯罪心理分析上文分析了艾德蒙的犯罪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此为内因,包括体形的自卑、性的缺失)以及家庭原因(此为外因,包括残缺的家庭结构、专横粗暴的家庭教育、母亲不公平对待造成的创伤)。下面,笔者想从心理层面分析艾德蒙的犯罪行为。(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也称变态人格、人格异常,是变态心理的一种。[7]人格障碍一般不伴随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即人格障碍发生时意识是清晰的,智力是正常的,但是道德、情感、理智等偏离了正常。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不稳定、自制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可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焦虑型、怪癖型、依赖型九种类型。[8]其中,自少儿时期就出现品行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对人冷酷无情,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艾德蒙就是典型之一。1.童年缺少关爱,造成社交障碍上文提到,艾德蒙的童年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母亲多次再婚,对他十分严苛,外祖父母、学校里的同龄人都疏远他,他一直属于被丢弃、被孤立的状态,野蛮生长,这造成了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社交障碍。越是缺爱的人,越容易做出出格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即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2.缺乏正确的管束从FBI 探员与艾德蒙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艾德蒙是一个聪明且善于伪装的人。他十五岁杀害了外祖父母被送进精神病院,为了出院,他压抑自己的暴力幻想,背诵标准答案,通过了十几次心理测验。从精神病院出院后,他被法院判给母亲管束,与母亲同住,母亲一方面向司法体系施压,要求清除他的不良记录,一边咒骂他,继续精神虐待。二十三岁那年,他甚至在几天前刚刚杀死一个亚裔女孩的情况下,通过了两位心理医生的测试,医生对他的评价是“看不出任何理由认定他是个对自己或其他社会成员会产生危险的人”以及“在情绪、工作及运动方面功能完全正常”,并帮助他注销了过去的不良记录。[9]缺乏正确且必要的管束,导致艾德蒙身上同情、责任、羞耻感等社会因素缺失,投射到社会中,最终变成了对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蔑视。(二)自我退化与强化艾德蒙少年时期曾被母亲送去外祖父母那里居住,然后置之不管。艾德蒙的继父是枪支火器方面的专家,艾德蒙从继父处学到了用武器猎杀小动物的技巧,并在外祖母的农场开始杀戮实践,这种实践渐渐演变成虐杀小动物。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认为,在心理学上,虐待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10]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使用武器狩猎动物,是出于一种原始的生存本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分工,狩猎不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这只是文明的诞生压抑住了原始的心理倾向。张蔚认为,当人们受到挫折或者是生活环境产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心理发展受阻,心理会固化或者是倒退,出现返祖行为。观察艾德蒙的少年时期不难发现,他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多次剧变,他曾被母亲赶去地下室生活,父母离婚,他又被丢弃到外祖父母家,因为硕大的体形所以没有朋友,亲人也将他视为怪物,这些挫折和剧变使得艾德蒙的心理发展受阻,文明的心理建设退化为原始的快感追寻,这是一种自我退化的表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与骄傲最为接近。”用自大来掩饰自卑,用自傲来掩饰无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艾德蒙留下的资料来看,他是一个固执己见、自我感觉,甚至有些自负的人。在他第一次接受FBI 探员罗伯特的访谈时,他表现得非常主动。他曾阅读过很多侦探小说以及FBI 专业书籍,熟悉心理异常者的分类,但是当罗伯特要求他自我评估所属的类别时,艾德蒙表示自己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他想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根据罗伯特的叙述,艾德蒙表示自己简直就是个“走在时代尖端的心理学者,连那些访谈他、替他著述‘立传’的心理学家都不如他。”[11]艾德蒙的固执体现在,他坚持认为自己的罪行源出于对母亲的敌视,即使在母亲死后,他的这种“困扰”依然存在。可见,自我退化的同时,艾德蒙也在寻求一种自我强化。虐杀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是最初级的自我强化,虐杀的时候,他不仅能收获快感,还能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笔者认为,自我强化是一个不断上升积累的过程,每虐杀一次动物,快感和满足感就多一分,自我强化的心理需求也会升级,而当虐杀动物的快感无法满足不断上升的心理需求时,虐杀行为就会升级为虐杀人类。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我强化、彰显能力的渠道有很多,童年时被嘲笑过瘦弱的孩子通过健身证明自己,小时候成绩不好的人奋发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少时贫穷的人努力工作逆袭为人生赢家……艾德蒙自我强化的方式是异常的,反社会的,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是能力和方式的双重缺失。(三)代偿报复1.动物:负面情绪发泄目标转移上文说过,艾德蒙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强烈控制欲和惩罚欲的人,她施加在艾德蒙身上的每一次责罚,都加剧了艾德蒙的不满,但当时身为青少年的他,依然在母亲的保护和管束之下,尤其是从精神病院假释出来后,为了回归生活,他不得不表现得像个正常人一样与母亲相处,这促成了目标的转移,艾德蒙选择向小动物身上发泄不满的情绪。2.年轻女性:出于报复心理艾德蒙的连环杀人一共五起,共杀死七人,均为女性,除了最后两案杀死了母亲和母亲的好友,其余五名死者都是19 岁至23 岁的年轻女性,且四名来自加州大学,即他母亲任教的学校。艾德蒙选择年轻女性下手,这并不符合典型的代偿杀戮心理,因为受害者与代偿主体没有外在的相似性。按照典型的代偿机制,艾德蒙应该寻找和母亲外在相似度高的受害者。比如电锯杀人狂原型爱德华·盖恩,他出于对母亲的另类崇拜心理,选择的受害者都是和母亲外形、年龄、性格相似的女性。而艾德蒙杀害的,多数是母亲所在学校的学生,对于一位在学校饱受尊重的老师来说,杀死她的学生,远比杀死一个与她相似的陌生人更能让她痛苦。因此,笔者认为艾德蒙的代偿心理更倾向于是对代偿主体的一种报复,而不仅仅是宣泄,是一种特殊的代偿心理。此外,如果研究一下艾德蒙的杀人手法可以发现,几乎每一起都有奸尸、割喉、头颅肢解的行为。笔者认为,奸尸的行为,应该与艾德蒙少年时期因为“性威胁”被母亲关进地下室有关;割喉和头颅肢解,则表现出一种心理:艾德蒙希望母亲闭嘴,停止对他的辱骂和精神虐待。(四)性心理障碍所谓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性倒错,是指在寻求性满足对象和性满足方式上与常人有异,且违反基本的道德准则。[12]上文已经分析过,艾德蒙在青春期因为体形和精神病院的经历,错过了正常的和女性接触的机会,因此,他的性心理发育也不健全。少年时期母亲和姊妹对他的防范,是一个引子,而母亲对他经常性地抱怨“全都是因为有你这个杀人犯儿子,害得老娘在五年内连换了六个男人,你这天杀的!谁敢和一个杀人犯的母亲在一起!”则是火上浇油,加剧了艾德蒙的性心理障碍。从他的作案经过可以发现,艾德蒙喜欢强奸无头尸体,并肢解、收藏头颅,具有恋尸癖的特征。此外,他的犯罪是有预谋、有选择的,他的选择对象一般是“嬉皮”型的经常流浪的女生,并且有着较为固定的杀人模式,手段残忍,对犯罪过程能够清楚地陈述。这些都符合犯罪心理学上的性变态者犯罪特点。四、结语艾德蒙·其普是犯罪学界关注较多的异常杀人者,他自15 岁杀死外祖父母,成年后再次犯下连环杀人案,手段残忍,直到最终弑母,结束了他的代偿杀戮。分析其犯罪原因,可分为生理原因(内因)和家庭原因(外因),母亲对他的负面影响伴随了整个犯罪生涯,也是导致其人格障碍的重要推手。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看,童年缺少关爱造成社交障碍,以及缺乏正确的管束,导致艾德蒙产生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虐待小动物的行为体现了他在自我退化与自我强化之间混乱不清;以报复为目的的特殊代偿机制使其从动物和年轻女性身上获得不同的满足感;“早期停止性行为的成熟”导致性心理障碍……总的来说,艾德蒙身上同时具备了多种犯罪心理,他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犯罪心理学知识,留下了较多访谈资料,因此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和犯罪学意义。参考文献:[1]许章润:犯罪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35.[2][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9.[3]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72.[4][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8.[5]吴鹏森:犯罪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2.[6][美]弗兰克·J.萨洛韦:天生反叛[M].曹精华,何宇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03.[7]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316.[8]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317-321.[9][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42-243.[10]张蔚:犯罪心理分析:邪恶的二十个模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89.[11][美]罗伯特·K·雷斯勒,汤姆·沙其曼:疑嫌画像——FBI心理分析官对异常杀人者调查手记[M].李璞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6.[12]杨波,张卓:犯罪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67.

文章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 网址: http://qsnfzwt.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5511.shtml


上一篇: 速览
下一篇: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追责——恶意补足年龄规则适用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